查看原文
其他

拓晓堂:价值4830万的元抄本《两汉策要》

拓晓堂 古籍 2023-03-16

2011年春季嘉德古籍拍卖中的元抄本《两汉策要》,具备了一切创造中国古籍善本最高价格的要素。由于书中没有最后的收藏家藏书印记,因而直到现在,很少人知道此书的由来和收藏者。大凡藏书中的名品,断非普通人家可得、可有,这部《两汉策要》就是如此。此本清末收藏于京城著名的藏书家沈家本的“枕碧楼”。         

沈家本(1840—1913),清末官吏、法学家。历任刑部右侍郎、修订法律大臣、大理院正卿、法部右侍郎、资政院副总裁等。主持制定、修订了《大清民律》《大清商律草案》《刑事诉讼律草案》《民事诉讼律草案》等一系列法典。系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。家有藏书楼,名曰“枕碧楼”。此楼是沈家本于1905年所建,楼中曾藏书五万余卷。沈家本去世后,藏书散失。然此书仍在家中继承流传,直到“文革”期间,沈氏后人被抄家,此书亦被抄,“文革”后退还。沈家除此书之外,还有少量明清版本藏书以及晚清名人书札,如清代陕西巡抚升允书札等。         

此本为历来古今藏书家所重,原因在于所抄书法极佳,直逼著名书法家赵孟頫。此本名动收藏界者,并非其所收两汉政论文章百六十余篇内容,而是其手书者及其书法。明代以来,多有鉴藏家认为此书的抄写者为大书法家赵孟頫。跨越宋元两代的赵孟頫多才多艺,书法、绘画、诗文都颇具影响力,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,与唐代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并称为“楷书四大家”。近年来,他的书画作品在拍场上也达到过千万级别。翁方纲在此书的题跋中称:“今以是书,首尾一气, 九万八千余言,使鉴赏家必实指为赵书。”乾嘉考据学大家钱大昕观此书叹称:“恍如名人法帖,不独全文之为元人精钞,可爱也。”此书抄写者其精妙的书法,仍被认为是最接近赵孟頫的作品。故四百年来,名家猜度赵孟頫者,亦非少数。若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主人毛晋,在《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》称:又元人手抄本《两汉策要》十四册,题云:“元人手抄二书(另一书指《古文苑》),一笔赵字,或者谓赵文敏者尔。其笔法之妙,不可殚述,一见便知尔。”及至清末叶德辉在《书林清话》卷七《元刻书多用赵松雪体字》云:“乾隆五十八年(应五十三年)如皋张氏以毛本重刻,摹仿极工……定为松雪手迹,谓非余子能办,吾亦信以为然。”故翁方纲称:“不欲确指为赵书,而于赵书神理,尤得其要焉。”此本书法深得“赵书神理”,所论中肯。    

如果说年代久远、名家抄写是《两汉策要》的内在之美,那么,流传有序,名家递藏,传奇般的经历,是罩在这部书上的闪亮光环。据史料记载,明嘉靖年间,著名藏书家周良金曾收藏此书。周氏藏有宋刻《曹子建集》、元建安勤有堂刻本《刑统赋》,这些书,要么是海内孤本,要么现在深藏国内一流图书馆,可知此公非等闲藏家。越百年之后,明末清初入藏毛氏汲古阁,毛晋在书中钤印八十余方,可见对其喜爱之极。又越百年后,清乾隆年间,入赣州知府张朝乐家,乾嘉考据学大家钱大昕在《竹汀先生日记钞》中说:“张朝乐竹轩以钞本《两汉策要》见示,此书宋陶叔献所纂,有景祐二年阮逸序,又金大定乙巳王大钧序,行楷甚工,或云赵松雪所书也。”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)张朝乐据此精刻《两汉策要》,字纸雕工精美,同样令后世赞叹。

再越百年之后,清末入满清贵族、京师著名收藏家完颜景贤。完颜景贤,清藏书家、鉴赏家,字亨父,号朴孙,一号卯庵,别号小如盦,满洲镶黄旗人,户部员外郎华毓子。精于赏鉴字画,清末至民初的北京书画收藏家首应推完颜景贤。编有《三虞堂书画目》(三虞者, 唐虞永兴《庙堂碑》册、虞永兴《汝南公主墓志铭稿》卷、虞永兴《破邪论》卷)。可见景贤收藏丰富,质量极高。清帝逊位之后,家道中落,景贤收藏散出,这部抄本分量很重,是最后才出手的两件藏品之一。当时沈家本花了多少银子才得到,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,但是可以断定一定也是天价。因为从完颜家接手收藏的只有那么几位超级权贵人家,其中之一就是皇二子袁克文。景氏故后,遗物散出。傅增湘曾叹称:“景氏云殂,法书名画,散落如烟,独此帙(宋宫抄本《洪范政鉴》)与赵松雪手书《两汉策要》最为晚出。”此本辗转再入晚清重臣世家沈氏枕碧楼,收藏至今已越百年。   

这是一部有明以来,学术界、藏书界无不知晓的书,也是盛传四百余年的元赵孟抄本《两汉策要》。“天下何人不识君”,或可谓此也。此书内历代斑斑收藏印鉴,有:昆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、周印良金、毛晋之印、毛氏子晋、汲古主人、汲古阁、毛晋、毛扆之印、斧季、覃溪审定、臣大昕印、竹汀、如皋张氏竹轩藏书、退一步斋珍玩、景贤鉴藏、朴孙庚子以后所得、景行维贤、启迪珍藏、周暹、康生、戊戌人。仅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所钤印记就多达八十余方,即可想见当年名动天下之状了。

此书内历代名人题跋题记累累,有翁方纲(第一册首)、王杰(第一册尾)、钱大昕(第一册尾)、孙士毅(第二册首)、张朝乐(第六册尾)、戴衢亨(第九册首)、姚令仪(第十五册尾)、陆伯焜(第十六册首)、秦承业(第十六册尾)、袁枚(第十六册尾)等,皆乾嘉之际鸿学硕儒。此书历代著录清楚,如毛晋《汲古阁珍藏本书目》、叶德辉《书林清话》、莫友芝《郘亭知见传本书目》、傅增湘《藏园群书题记》、张伯驹《春游琐谈》等等。此本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存时已为14册,乾隆间张朝氏补抄第三卷(第五册、第六册)。

从沈氏后裔处征集得此书之后,列入嘉德2001春季古籍拍卖图录,图录标注估价为9,500,000—15,000,000元,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抄稿本估价之最。为宣传此书,嘉德古籍专门编辑印行了小册子《赵书神理》,重点介绍。         

2011年5月22日上午,LOT117《两汉策要》开拍。这是一件高价位的拍品,有实力的藏书家可以问津,一般的中小藏书家只有一边观看的机会。所以,参与竞争的买家并不多,只有三四位,拍卖现场只有一位,另两位均在电话委托,其中只有一只电话我知道委托人的情况,他是多年以前过云楼藏书的买家。当拍卖师报出起叫价之后,起叫价为900万,场内气氛凝重,没有那种群狼一拥而上哄抢的镜头出现,但是有意向的买家也不含糊,随即举牌应价,之后竞争者也开始出价,于是价位在这几张竞买牌之间轮流上升,很快就突破了两千万,到此时只剩下两只委托的电话在竞争,价位上升到三千万,还没有停止的意思,只是竞叫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,一点一点地加价,价位上升到了四千万。此时此刻,在拍卖场内的其他观战者无不惊心动魄,报以惊羡的掌声鼓励,很多人都坐不住了,站了起来,为这难以想象的刺激价格而激动,最后以48,300,000元的价格成交。这一次,我认识的客人输了,但肯定是虽败犹荣,倘若没有他的竞争,也就没有这个价位的中国古籍。这部中国古籍善本的成交价进入了当年全世界书籍成交价前十位,也是中国古籍成交价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。       

这是一场实力、认知度的决斗。当时现场有各路媒体的记者,记录了当时的现场情状:       

2011年5月22日,北京,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。当一部元代手抄本《两汉策要》被拍卖师以900万元的高价隆重推出后,拍卖场上顿时狼烟四起,群雄逐鹿的画面再次显现,近70轮激烈竞价,拼的是实力,比的是心理的综合承受能力。最终,一位电话委托的神秘买家以4830万元人民币拔得头筹。拍卖师一声槌响,不仅刷新了中国古籍的拍卖纪录,也宣告了拍场上最贵中国古书的诞生。

(引自经济网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孙冰:《拍出4830万天价的元代古书》)

5月22日,在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,一部元抄本《两汉策要十二卷》以900万元起拍后便遭遇疯抢,在经过了近70轮激烈叫价之后,最终一位电话委托的买家以4830万元人民币将其收入囊中。这不仅一举创出了中国古籍拍卖新的世界纪录,也使得这部《两汉策要》成为史上最贵的一部中国古书。         

虽然,在今天亿元级别的艺术市场上,4830万并不算什么天价,但是,对于“古籍善本”板块来说,《两汉策要》这个创纪录的价位意义非凡。

(引自人民网《元抄本〈两汉策要十二卷〉创中国古籍拍卖世界之最》)   

 一段传奇的故事,往往就会继续演义。《两汉策要》,注定就是要出新故事的传奇性文物。这部《两汉策要》从明清两朝到民国间的四百多年流传,可称身负重名,每过一百多年就会出现在公众面前一次,而每一次都会在中国的文化界引起一段振动波漪。这就是不老传奇的故事。

本文经授权摘自嘉德文库《嘉德亲历:古籍拍卖风云录》拓晓堂著 上海书画出版社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